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疾病研究室博士后招聘启事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疾病研究室拟面向校内外招聘博士后数名,专职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

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疾病研究室简介

本研究室是华西医院消化内科临床实验室,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支之一。研究室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胃肠多肽、免疫、肿瘤、炎症性肠病、肝硬化、胰腺炎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近5年,在Journal of Hepatology、Gastroenterology、Gut、Hepatology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研究室和美国、欧洲、日本等科研单位保持科研合作及学术交流。研究室的设备及空间保证了大部分表观遗传、核酸、蛋白质、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实验的开展,开放的服务理念也为其它学科和研究领域的学者提供了方便的实验技术平台。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卫生部、四川省等科研项目的支撑下,研究室对临床实践中提出的科学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为消化系统的生理、病理生理、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二、合作导师队伍

唐承薇,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后)导师,国家杰青、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候任主委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疾病研究室主任、消化内科学科主任。1983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1996年获荷兰莱顿大学医学博士学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层次专家、全国先进医疗工作者、国之名医-卓越建树及教育部宝钢优秀教师等荣誉。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候任主委、亚太消化病学会常委、全国规划教材《内科学》副主编。四川省消化内科质控中心创始人,成都市消化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代表,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在医疗、教学、科研、学科发展等方面不断进取,将在胃肠多肽、消化道免疫及微生态、消化系统肿瘤等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至临床实践,使肝硬化、重症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出血及肿瘤患者大量获益,同行及患者口碑甚好;所带领的华西消化内科学科在国内学科排名多年稳居第一方阵,获得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以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多次受邀在国际会议上进行学术交流。

研究方向:胃肠多肽,消化道黏膜免疫,胰腺疾病,肝硬化,肠道微生态

电子邮箱:shcqcdmed@163.com

胡兵,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后)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主任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主任。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消化质控中心专家委员暨省消化内科质控中心主任。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国之名医、天府名医。近年来发表SCI文章15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1 000),连续4年在全国消化及肝病领域发表SCI论文数量位列第1。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获授权专利30余项并成功转化3项。担任SCI期刊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主编。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3部,牵头制定中华医学会共识意见1部,参与制定国际指南2部。研发产品“食管早癌AI辅助诊断系统”获国家工信部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入围,受邀参加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果巡回展并入选首届“华西医工十大进展”。

作为国际知名内镜专家,多次受邀在美国、欧洲、俄罗斯、印度等国家进行手术操作演示及内镜操作带教。接收并培养了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梅奥医学中心、西南医学中心、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Loma Linda University、San Bernardino Gastroenterology Associates及德国基尔大学医学院、加拿大Chatham Kent医院、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迪拜分院、印度多家医院的50余名医师的内镜手术培训。2017年1月及2019年6月分别受邀至美国西南医学中心、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进行特邀专场学术讲座。

研究方向:消化道早癌、胆胰疾病内镜诊治,医工结合与学科交叉

电子邮箱:hubingnj@163.com

王春晖,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后)导师、华西医院胰腺炎中心党支书/副主任

2001年在重庆医科大学获得消化病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4年在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做博士后,2009至2010年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医学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2004年至今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工作,历任副教授、教授。长期从事消化系统疾病基础及临床研究,已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3名,硕士10余名。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四川省科技攻关项目3项。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论著4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包括AJP、BBRC、JGH、MCE等传统期刊,参编专著8部。先后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是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现任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消化内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胃肠激素与粘膜屏障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肿瘤协作组委员等。

研究方向:胆胰疾病和胃肠肿瘤发病机制研究,肠黏膜屏障紊乱机制研究

电子邮箱:chunhui68@163.com

王玉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后)导师

亚洲克罗恩病和结肠炎组织(AOCC)流行病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副组长、全国炎症性肠病诊疗质控评估指导中心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肠病联盟副主席、中华炎性肠病杂志青年荟副主任委员、第十三批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学术带头人、四川省炎症性肠病学组组长、四川省医学会内镜专委会委员。长期致力于炎症性肠病临床及发病机制研究,曾赴德国基尔大学炎症性肠病中心进修学习,作为课题负责人负责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部国家重大研发计划等。作为第一主研负责中德国际合作项目,发表相关论文近60篇,其中SCI论文21篇,担任《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Journal of Crohns&Colitis》中文版、《中华炎症性肠病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等杂志编委。

研究方向:炎症性肠病基础与临床

电子邮箱:wangyufang04@126.com

刘苓,主任医师,博士生(后)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党支书/副主任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2004年-2007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学习并获得消化内科博士学位。2009年3月-2011年2月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胃肠与肝病科博士后。消化内科党支部书记,科室副主任。长期从事消化内科基础及临床研究,科研经费充足,为博士后的个人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发展平台。现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康复医学消化病康复专委会常委,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微生态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继续教育协作组、影像协作组、大数据协作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功能性疾病协作组、疑难重症协助组委员,四川省医学会消化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胰腺病学分委会常委。参与执笔撰写2023年中国慢性胃炎诊治指南。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病国际国内期刊论文20余篇,顶级期刊涉及基础及临床研究。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省级重点研究项目、市级及院内各级课题多项。参与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云南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曾获四川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先进个人-全英文授课教学质量优秀奖;国家卫健委“十四五”规划教材编委;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十轮规划教材《内科学》(第10版)消化系统章节编委。

研究方向:胃肠道微生态与胃肠道疾病,消化内镜的医工结合

电子邮箱:lingzipurple@163.com

高锦航,研究员,博士生(后)导师、国家优青

2013年获得临床医学博士学位后一直从事肝血窦内皮细胞与肝硬化防治研究。2013年7月-2016年8月在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18年8月-2020年10月在美国梅奥诊所胃肠肝病科访问学习2年。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项、面上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有充足的经验指导博士后完成标书撰写。入选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获评第七届“华西青年榜样(科研)”。近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Hepatology、Hepatology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受邀在美国肝病年会等消化顶级学术会议进行大会报告,研究成果入选Best of AASLD 2019,并获得美国肝病学会青年基础研究奖。现担任四川省药理学会代谢与消化药理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肿瘤协、生物样本库及转化医学协作组委员。担任J Mol Med、J Cell Mol Med、Front Med等杂志副主编,可为博士后提供良好的论文写作与发表指导。负责华西医院消化疾病研究室日常运行,研究经费充足,能为博士后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和国内外学习交流机会。

研究方向:肝血窦内稳态与肝硬化防治

电子邮箱:Gao.jinhang@scu.edu.cn

三、岗位类型

从事与课题组相关研究,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协助指导和培养研究生。在站时间为3年,在站期间待遇、科研业绩要求、以及出站后留院要求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博士后管理有关规定执行(详见《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专职博士后建设实施方法》)。拟聘博士后岗位类型:

1.实验室研究:从事消化疾病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要求熟练掌握动物实验、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实验技术,具备独立设计课题、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

2.生物信息与大数据分析:承担项目相关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熟悉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微生物组学等研究方法,熟练使用一种或多种数据分析及图像处理工具,如SAS、STATA、C/C++、R语言、Python、JAVA/C、Matlab。

3.医工结合与人工智能研究:运用先进的机器学习和图像分析方法,探索基于临床影像和数据定量分析的疾病辅助预防、诊断、治疗、预后分析以及内镜相关材料的研发。

四、岗位要求

1.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具备较强的事业心,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能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具有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2.已获得或即将获得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生命科学、生物信息、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

3.已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者优先。

五、福利待遇

1.按规定享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职工待遇;

2.基本年薪包括基本工资、岗位绩效、各项补贴、五险一金(个人部分)、社保(单位部分)、住房公积金(单位部分)和年终奖励绩效。业绩突出者可享受专职博士后科研业绩奖励;

3.提供参加各种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机会,支持并协助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以及其他各类科研基金项目;

4.优秀博士后符合条件可申请留院工作,具体要求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博士后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六、报名方式

1.请有意向且符合条件者,将个人简历、研究经历、3篇代表性学术论文、以及其他证明本人能力的有关材料发送至意向导师邮箱或高老师邮箱:Gao.jinhang@scu.edu.cn,邮件主题命名“博士后-姓名-意向合作导师”;

2.通过材料初审者参加面试,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应聘者报名材料予以保密;

3.联系人:高老师,联系电话:028-85164011,E-mail:Gao.jinhang@scu.edu.cn。

招满为止,有意请电话咨询

 

单位简介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锦江万里桥头的华西坝,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医学城,她就是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简称华西医院)始建于1892年,是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中国西部疑难危急重症诊疗的国家级中心、中国著名的高等医学学府,也是中国一流的医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国家级基地,综合实力处于国内一流、国际先进行列。
医院学科综合实力强大,临床医学ESI排名处于国际顶尖行列(全球前0.5‰)。现有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9个,重点培育学科2个;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7个,数量名列全国医院第一。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连续四年获评A++。在复旦大学中国最佳专科声誉和最佳医院排行榜上,连续13年名列全国第二,其中13个专科前三、19个前五、29个前十。在全国专科综合排名榜上,麻醉科、放射科排名第一。领军人才方面,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字号”高层次人才140人次,国家级学会/协会主委/副主委专家58人、高级职称1513人、研究生导师1056人。
医疗方面,医疗院区占地577余亩,业务用房约58万平方米,直属2个医疗院区,编制床位4900张,有54个临床科室(含7个专病中心);设专科、专病门诊200余种,开展79个疑难多学科联合门诊、27个罕见病专科门诊、77个住院MDT;收治疑难复杂病种患者比例在80%以上,出院患者病例组合系数(CMI)1.47,排名全国第二;全院微创手术占比24.59%,四级手术占比38.79%,每年四级手术总量位列全国第三;2022年门、急诊量897万人次,出院病人30.23万人次,手术20.75万台次,平均住院日6.54天;在成人活体肝脏移植、肺癌外科和微创治疗、心脏介入治疗、脑神经外科及功能神经外科、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胰腺炎、胃肠微创手术、临床麻醉、功能磁共振、核医学等多个领域处于国内乃至世界领先水平。
教学方面,医(学)院构建了覆盖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卓越医学生培养体系。本科教育涵盖临床医学(五年制、八年制)、护理学、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治疗学、医学检验技术、眼视光学等六大专业,是全国首批八年制示范试点高校院系、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连续10年获四川大学本科教学先进单位。研究生教育拥有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医学技术等4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68个硕士学位点,67个博士学位点。在校学生超6504人。医(学)院高度重视医学生临床胜任力及转化创新能力培养,获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五、八年制总决赛银奖,是全国仅有的三所五、八年制双赛道均获银奖以上奖励的高校;获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4项,连续8年问鼎全国金奖,获奖数居全国医学院校之首。医(学)院于2000年在国内最早开展住院医师培训,并在全国范围推广,已为全国592家医院培养4792余人,并免费为西藏培养600余名住院医师和护技药人员。每年接受4000余名进修人员来院学习,每年为147万人次提供远程继续医学教育。
科研方面,华西医院建立了23万余平米的独立的科研院区,现有包括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协同创新计划、国家生物治疗转化医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在内的11个国家级和34个省部级创新研究平台,以及动物影像、色谱/质谱、显微图像、基因测序、流式细胞、电镜技术平台等一系列前沿公共创新平台。构建了全国医疗机构中唯一一条从原始靶点发现,到新药筛选、临床前试验、临床试验及上市后评价的创新链、服务链,形成基础研究、转化研究、临床研究为一体的创新平台。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综合排名中连续第9年位列全国第一;在复旦大学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上,科研得分连续13年名列全国第一。自然指数NatureIndex排名全国医院第一、全球第10位。近五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国家计划项目近千项,年均科研项目经费超过10亿元,牵头获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5项在内的科技成果奖100项。高水平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授权国内、国际发明专利791项(2022年首次发布的“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排行榜”我院发明专利申请量、PCT申请量均排名第一)。新冠疫苗、国家麻醉I类新药、生物材料等科技成果累计转化(转让、许可、作价投资)220余项,转化合同金额超10亿元。
医院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和医疗帮扶事业,多措并举、多地支援,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中组部、教育部、农工民主党中央、省直机关工委等任务中,积极发挥“国家队”的医疗优势。建立艾滋病防治的“华西-昭觉”综合帮扶工作模式,促进了当地艾滋病防治能力的显著提升,艾滋病三项核心指标:治疗覆盖率由39%上升到97%,抗病毒治疗成功率由71%升至98%,母婴传播率由7.12%降至2.23%。“华西同心行动”创新构建以医院党委统一领导,党委统战部统筹协调,各个民主党派和统战团体合力攻坚的健康帮扶模式,积极探索“华西-镇雄健康帮扶模式”,持续深化模式2.0版并在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落地实施,收到陈竺委员长亲笔贺信,相关帮扶情况写进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形成“华西-甘孜”模式,以肝包虫病为切入点,石渠县肝包虫病患病率下降至6.421%,90%的患者能在当地得到治疗,基本实现肝包虫病治疗不出州。另外,我院通过“832平台”消费帮扶的典型案例,被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2022年全国消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优秀典型案例进行推荐,得到国家卫生健康委乡村振兴办的通报表扬。
医院作为国家队,在历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也始终冲锋在前。在08年汶川地震、10年玉树地震、13年芦山地震、15年尼泊尔地震、17年九寨沟地震、19年宜宾地震、20年以来抗击新冠、21年长宁地震,以及历次援藏、援疆、援非、援朝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始终奋战在第一线,展现了国家队“中流砥柱”本色,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等称号。我院于2018年也成功获批成为全球唯一一支世界卫生组织认证通过的最高级别的非军方国际应急医疗队,在全球应急医疗领域展现中国实力与担当。